死掉的鳥還會飛嗎?答案是可以,不僅會飛,而且還飛得不錯,在人類手中完全看不出是具「尸體」:
這是什么死靈妖術,巫妖王在世,鳥都死了還要為了人類飛天上班是吧?
這種會飛的標本自然不是黑魔法,而是科技改造,機械飛升。它來自美國新墨西哥礦業(yè)理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,他們正在嘗試把鳥類標本改造成無人機,從地面送回天空。
【資料圖】
這聽起來更像是賽博修仙了,還是個妖修。
據介紹,制作這種無人機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飛行。當然,被改造的無人機也能夠更隱蔽地從事空中監(jiān)控活動,或者混入鳥群,更加自然地觀察野生動物。
但總感覺,其他鳥類看到「喪尸」一樣的同類升空,不被它嚇死就不錯了。
人類總是能從大自然學到東西,這群研究人員也一樣。他們就認為鳥類在飛行的時候,始終是要比人類模仿出來的機器更加高效。所以想深入學習,提升航空業(yè)技術效率,節(jié)省更多的能源。
但單純的人造仿生鳥類飛行器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想要的結果,于是他們計算了正常鳥類的體重,翅膀拍打的頻率、角度,結合鳥類標本搞了一個「逆向工程」,創(chuàng)造出和鳥類相似的機器,然后加以對比研究。
當然,我感覺這種無人機本身還是以機器為主,只不過也擁有了真正鳥類的腦袋,羽毛。如果它在空中盤旋,肉眼感覺已經很難分辨了。
主導這項研究的Mostafa Hassanalian博士介紹說,制作這種無人機為他們提供了不少優(yōu)化靈感。比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調整關節(jié)可以讓無人機更具靈活性,或者考慮改進腿部設計,讓無人機可以停留在某處節(jié)省電量。
下一步研究人員還將會嘗試把它們的飛行時間拉長,另外還要降低噪音,讓它們看起來更加自然。
畢竟它們遠處看著像鳥,但揮動翅膀時發(fā)出的機械響聲又在告訴人們它并不是活物,這種沖突性給人感覺極為詭異。
只不過越是自然,槽點也就越大。
先不說使用動物「尸體」這個噱頭帶來的恐怖感,不少人覺得用這種無人機觀察鳥類不太現(xiàn)實,怕不是會驚擾到動物。
畢竟感官上這就是普通無人機加了一個鳥類皮膚的偽裝,技術上沒看到什么大提升。
但如果說它是用來監(jiān)視人的,那大家將會毫無意外。
比如知名陰謀論「鳥類都是假的」的支持者們,已經開始指責這種研究坐實了人類正在被監(jiān)控。
這個陰謀論咱們之前也聊過,美國有一部分人認為鳥類已經滅絕了,現(xiàn)在天上飛的都是官方用來監(jiān)控人類的無人機。
之前大部分人都覺得這種說法與活動只是一種行為藝術,但隨著無人機的發(fā)展,看來越來越說不清了,這腦洞領先了好幾個版本。
此外就是倫理道德問題,小鳥們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死了不僅會被做成標本,還要經歷另一種飛天折磨。
但其實比較離譜的是,這并不是人類第一次嘗試把動物尸體改造成無人機,早在10年前就有人這么做了,而且更加瘋狂。
這個老哥狂丸也介紹過,名叫Bart Jansen,他很沉迷把動物的尸體變成遙控裝置,其中最為出名的應該是它的貓Orville,一只會飛的貓:
他在空中四肢張開,不斷飄移,看起來就像是一個「貓餅」:
但Orville早就是標本了。
據介紹,這只小貓在2012年出車禍去世,老哥覺得把它埋了也太無聊了。于是他先把小貓改裝成了標本,然后聯(lián)系了一位工程師朋友,對它的標本進一步改造。
最后一架極為離譜的貓咪飛行器就這么誕生了。
被汽車撞飛的小貓,最后被改裝成了會飛的形態(tài),這是什么地獄笑話。
「貓咪無人機」帶來的影響是轟動的,死亡與新生,科技與自然,各種沖突與對立的話題給Bart Jansen帶來了海量的關注度,從此他也就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
2013年,他又物色了一個新的改裝目標,一只鴕鳥:
它生前不會飛,但被改造成無人機后,飛得很穩(wěn)定。
2014年他給一個小朋友的寵物鼠進行了改裝手術,這下飛天貓和飛天老鼠都有了:
同一年他還改造了一個飛天鯊魚:
據介紹鯊魚原本生活在水族館,死于細菌感染。沒想到生前被困于方寸之地的它,死后也有了上天的本事。
不過10年來也有一些網友對這類改造感到焦慮,如果這些DIY鬼才折騰夠了動物的尸體,未來不會想要折騰人吧?
(文中圖片素材來源自網絡)
關鍵詞: